English

池渌和她的“艺术家摇篮”

1998-03-2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 辉 浙江教育报记者 邓 威 通讯员 金文斌 我有话说

浙江省温州少年艺术学校名声远播,全国一流艺术团体中几乎均有该校学生,全国第一流的艺术院校里该校学生比例超常。80年代始,该校为北京舞蹈学院、中央音乐学院、总政歌舞团等高等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输送了近222名艺术人才,少艺校因此被称为艺术家的摇篮。

小小温州,何以会出如许人才?

当然是因为有个少艺校,因为有个爱才如命的校长池渌。

池渌,年届不惑,身材修长,秀发如云,秀丽的鹅蛋脸略显苍白,举手投足间都流溢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气质。

隆冬时节,记者在一条陋巷深处找到少艺校,崭新的校舍,艺术楼、教学楼、练功房、实验剧场俱全。然而90年代之前的校舍却是陈旧的民房,练功房内,草席代替地毯,几枝毛竹代替把杆,没有壁镜,孩子们只能因陋就简地练功。池渌曾为此操够了心,踏着吱吱作响的地板,置身简陋的民房内,池渌焦急啊。艺术鄙视金钱,金钱买不来艺术,但艺术却需要金钱的滋养。为了使孩子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,她四处化缘,嘴唇磨薄了,腿跑细了,从不求人的她求人了,于是有了“武训第二”的雅号,于是有了新校舍。

池渌爱才心切,她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小学,为的是发现人才;她爱逛街,但她逛街不是为了购物,而是为了遴选人才。许多介绍该校的材料都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:某日,池渌在街上见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吴洁,她竟两眼放光,一直尾随到那孩子的家,苦口婆心说服其父母让孩子到少艺校读书。终于,一颗艺术新星脱颖而出:吴洁成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秀。这类事并不罕见。一日,二年级学生李蜜引起池禄的注意,李蜜身轻若燕,双腿修长,是学舞蹈的好料子。池渌又追上去了,直追到李蜜家,用同样的方式说服其父母把孩子转到少艺校。

温州是个经济发达地区,对金钱的追求是当地社会的主流,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少艺校学习。为此,池渌也碰了许多壁,受过不少羞辱,也流过许多眼泪。

池渌把爱和关怀倾注在这些艺术新苗身上,却把孤独和寂寞留给自己的两个孩子。多少次,她的孩子被忘在家里吃不上饭,多少个晚上,她的孩子在可怕的孤寂中等待母亲的到来。对自己的孩子她愧疚难当,她承认自己是个不合格的母亲。

愧对孩子,愧对丈夫的她,却是个合格的校长。也许这就是代价———献身艺术的代价。她无怨无悔,只要她的学生能成材,她的梦想就间接地实现了,她为此感到满足。《唐明皇》中的化装师毛戈平,春节联欢晚会上跳醉鼓的黄豆豆,在香港被评为五大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的曹众,她的学生遍及全国各文艺团体,有的成为歌唱演员,有的成为舞蹈演员,有的演电影,有的演电视,一想到他们,池渌就会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